新生事物潜入我们生活的速度越来越超出原有的认知和预期。3D打印,这项本已诞生30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增材制造技术,如今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大战略背景的指引下,引发了从上市公司到学校教学,乃至个人创业层面的热烈追逐。
但是,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理念的3D打印技术,在面对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时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尴尬背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个令人沮丧的难题,而且3D打印技术本身在设备质量、材料属性和服务延伸方面也需要巨大的提升。
老牌明星企业面临被收购 行业整合蠢蠢欲动
作为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滨湖机电”)的自然人股东之一,何成(化名)难以掩饰对公司未来的担忧。
“收购僵持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内部开始互相拆台,已经没办法再专注于做研发”,而且,“这个行业进步很大,本身就很危险,完成洗牌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下去了就永远下去了”。
资料显示,滨湖机电成立于1996年,它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991年。公司号称是国内最早的3D打印企业之一,曾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
据何成介绍,滨湖机电这些年依靠自身技术,主攻3D打印工业级设备研发,盈利状况还算不错。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013年公司营收5000多万元,利润率约10%,均比2012年增长50%左右。
但是,自从去年以来,滨湖机电开始面临来自同一技术背景的竞争对手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科三维”)的收购威胁。2014年年初成立的华科三维是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牵头、联合华中数控等5家公司组建的,旨在实施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项目。也就是说,华科三维和滨湖机电系出同门。
既然本是同根生,为何相煎太急?收购背后深层的原因是,这几年3D打印火热起来后,华中科技大学想抓住机会,把自身属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快速产业化,而作为校办企业的滨湖机电当年曾经过改制转让多数股权,后期引入的多位自然人股东和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始终难以协同配合,公司管理松散经营缺乏市场化机制。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校方决定清理股权,重组滨湖机电。
其实早在2013年年初,随着3D打印在国内的风行,据媒体报道已有PE/VC,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富士康等各方机构主动找滨湖机电谈投资与合作。还有多家企业对滨湖机电表现出了收购意向,其中包括军工企业、海尔集团等。
整个行业还未走向成熟,明星企业已俨然像唐僧肉一样被争来夺去。滨湖机电未来命运究竟如何目前难以判断,各方的争夺能否使其拥有的3D打印技术得到施展更令人忧虑。可以作为对比的一个国外案例是,欧盟将在三年内为一个由行业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工业智能化项目提供总额为 600 万欧元的资助。
根据国际化工行业巨头巴斯夫公司给网易财经提供的资料,由巴斯夫公司牵头协调,联合欧盟六个国家的多个合作成员正在实施一个名为RECOBA的工业制造智能化升级项目。这些成员即包括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学术机构。
该项目项目旨在提高各种分批流程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增强欧洲分批生产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项目专注于三大材料体系,以展示传感器以及优化和控制方法的跨行业应用;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耗、优化原材料使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滨湖机电的遭遇也是即将兴起的3D打印领域并购整合的缩影。按照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的观点,虽然表面上还算平静,但是中国3D打印行业的并购整合从今年开始已经是蠢蠢欲动,出现很多苗头,“有新的力量开始在背后布局,掀起新一轮圈地运动。”
政府助推3D打印升温 资本市场跟风热炒
这一切都源于3D打印从国外到国内、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关于工业4.0、关于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带来的热潮。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中国政府为此专门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确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工业4.0战略内涵中,包括了机器人、3D打印和物流网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产业。
3D打印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技术的本质跟传统的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的不是纸张,而是装有液体或粉末等实实在在“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构建模型,再输出数据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3D打印技术具体到产品应用上可以分为桌面级(民用)和工业级(工业生产)两种,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大到汽车、航天,小到牙科、教育,目前都已能看到3D打印的影子,甚至人体器官、食物、衣服和房屋都能打印出来,以至于给人一种几乎无所谓不能的感觉。
在3D打印业内,目前仍兼任滨湖机电董事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的团队也被认为是国内快速成型系统的五大派系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
3D打印技术最早发端于1980年代的美国,真正的火热是从2012年下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创立美国“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开始。全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8亿美元,今年出货量可达217350台,增幅高达100%。该机构预测到2018年该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30万台,规模可望达到125亿美元。
于是,中国政府也将目光对准这一些新兴领域。工信部在3月份正式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这份文件提出,增材制造(即3D打印)产业销售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速30%以上的快速增长,形成2-3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
在地方政府层面3D打印产业已经是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追捧热点,包括南京、武汉、珠海、青岛、成都、长沙等地都筹建了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贷款还有难题,而现在有税费优惠,这两年政府和银行对3D打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贾鑫透露。不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显然是热过头了。国内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市场问题最终要让市场解决,政府会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但是要生存下来还是依赖市场。
实际上,3D打印市场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对网易财经表示,过去3D打印领域炒作概念相对多一点,就像很多上市公司概念股,因为这几年大家并没有看到盈利出现,赌的是未来,而现在有了政府规划,也预示着新一轮圈地运动开始。
中国资本市场上目前已经一个3D打印概念股群体,据同花顺统计数据,目前涉及3D打印概念的共有37家上市公司。但是,沪深股市至今还没有一家真正以3D打印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以被资本市场热捧的3D打印概念股光韵达为例,实际上该公司旗下做3D打印的子公司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有限公司去年净利润为亏损183.9万元。光韵达年报表示,3D打印是新兴的技术,行业发展刚刚起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积累,公司看好该项目发展前景,但仍然预测短期内不会给公司盈利带来大幅提升。
另一个概念股金运激光,在推出3D打印战略之后,其股价在去年最高达46元/股,较2012年的最低点5.74元/股上涨了8倍。尽管业务板块还未盈利,海通证券研报也指出,“3D打印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目前3D打印相关公司估值普遍较高,考虑到公司打造3D打印服务全产业链前期投入颇大,业绩恐受到较大影响,可以给予较高估值。”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