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东南)地处“西施”故里——浙江诸暨,北邻杭州,东接宁波,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这家将近40年的民营企业,如今仍然焕发着“常青树”的活力,靠的到底是什么? 5月14日,记者来到大东南找到了答案。
对薄膜的钟爱,黄水寿一捧就是39年。
39年前,如今屡登福布斯的黄水寿,还是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当地农村担任生产队长。1975年,改革开放前夕,他当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厂的厂长,这就是今天大东南的前身。
当时企业规模极小、生存状况堪忧,临危授命的黄水寿自建厂房、自找通路,1988年,他遇到了企业与人生的第一次博弈——手工生产效率太慢,必须向自动化生产迈进。
黄水寿押上了身家性命,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钱,筹集了10万美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从日本买回了第一台洋设备。
“这笔钱来之不易,相当于那时候诸暨市一年的经济收入。”正是这台设备,让我国出口纺织品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大东南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获得了百万元的年利润。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四个大字深深地烙在了黄水寿的心底。
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小工厂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产品类型也不断增多。
1994年,黄水寿开创了浙江省乡镇企业兼并大中型国有企业先河。根据调查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的需要,公司先后兼并了“诸暨锦纶厂”、“诸暨璜山砖瓦厂”、“国有绍兴镀锌钢管厂”等企业,“浙江大东南集团”雏行初现。
这一壮举,又恰遇中国新一轮企业格局重组的开端,又一次,黄水寿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1992年,浙江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大东南也迎来时代“拐点”。
中国加入WTO的90年代,中国塑料包装材料和发达国家的尖端产品差距明显。为奋力赶超,黄水寿再一次不惜用尽二十年的全部积蓄,外加6000万银行贷款共计2000万美元从德国布鲁克公司引进国内第一条双向拉伸BOPP薄膜生产线。
大手笔投入的97年,正是亚洲金融风波爆发之时,周围很多人都好言相劝他不要冒此风险,但是黄水寿清晰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国外技术,是无法真正长久生存下去,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机会不等人,那个时候,直觉告诉我,大投入就会有大产出。”然而,这个敢吃科技螃蟹的人,却没意识到“投入与产出所成的正比并没有来得那么简单”。
由于投资过大,企业流动资金一时不足,为确保实业健康运转,大东南把兼并的诸暨锦纶厂所在的,当时可以用作商住开发的108亩土地低于收购价紧急出让,所得的3000万资金全部投入到了BOPP薄膜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中,终于在98年末,薄膜机变身“印钞机”,新技改项目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还贷的奇迹。
最近五年,黄水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打造高端品牌为重点,力求在国际高价值市场和国家战略性领域有所突破。在做强做精原有产品的同时,重点向汽车动力电池、电子工业、医疗器械、军工等包装新材料、新能源方向发展,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发展。
经过40年的积累,如今大东南已成为百亿级的集团企业。从前年开始,黄水寿又拿出全部利润投资13.5亿上马十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向新能源进行第三次转型升级。
“十年磨一剑”的上市之路
黄水寿的上市故事,与他的企业之路相比,出奇的艰难。
2002年7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香港上市发行H股;2003年H股跌倒八千点,公司主动放弃H股发行,转为境内申请A股。2004年6月23日,经中国证监会第39次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后因国家股改而暂停发行新股。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8亿元,对6个募投项目进行了提前投入。
种种主客观原因似乎都在刁难着大东南和黄水寿,对此,他表现的相当淡然,甚至抱着感激的态度来看这上市路。他感激因这10年时间,给了企业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给了他足够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思考未来方向的时间。实践证明,大浪淘沙下,重新回顾并拾起那最初的“企业家精神”,才是拯救所有企业冲出危机巨浪的诺亚方舟。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