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让草浆造纸“绿”起来
用草来造纸,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但一直以来,草浆造纸却让人爱恨交加。
一方面,草浆的造纸成本明显低于木浆,我国用于造纸的木浆原料七成多依靠进口,价格最高时曾达1000美元/吨,而各类秸秆资源丰富,每年有4.9亿吨可用于造纸,吨浆成本不足3000元。
但是,另一方面,草浆造纸带来的环境污染很难处理,上世纪末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回收手段,草浆蒸煮产生的黑液多半未实现达标处理,甚至出现“一个草浆厂污染一条河”的景象。一时间,低水平的草浆造纸沦为亟需淘汰的落后产能。在当时,因环保难以达标,泉林也被列入关停的“黑名单”。
面对草浆造纸这块难以下咽又难以割舍的“鸡肋”,泉林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洪法认为,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突破制约瓶颈。
从1998年起,泉林累计投入30多亿元致力于秸秆清洁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开发。十年磨一剑,他们终于研制出“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环保型秸秆本色浆制品技术”、“秸秆制浆废液精制有机肥技术”三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破解了困扰造纸业多年的最大烦恼。“有了科技支撑,这秸秆是越嚼越甜!”李洪法把自己的产品喻作“不砍树的纸”。
目前,泉林围绕秸秆制浆循环经济模式研究开发了195项专利技术,其中有153项专利(123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建成了集“物化+复合曝气+厌氧+好氧+深度脱色+人工湿地”于一体的六段式中段水处理工程,外排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外木浆环保标准,实现了每天2万吨的中水回用。
循环经济,黑液里淘出“乌金”
在泉林展厅的产品展示柜前,李洪法拿起一小袋黑色颗粒状的样品,向记者介绍道:“废物只不过是错置的资源。这是从秸秆制浆黑液中提取的黄腐酸肥料,是理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专门成立了肥料公司,瞄准现代农业,拉长了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
泉林嘉有肥料公司负责人郭良进说:“过去处理一吨黑液需要花费400到600元,企业光往里砸钱,还污染环境,费力不讨好;现在,我们利用专利技术实现了‘一草两吃、吃干榨尽’。”
泉林从秸秆中提取出用于制浆的纤维成分后,又实现了对秸秆中高活性生物腐殖酸和作物原生态养分的充分提取,在造出优质纸张的同时,还从黑液里提取出了生物腐殖酸,变成高附加值产品,一吨最高可卖1.2万元。现在公司年产有机肥料40万吨,仅此一项一年可实现14亿元的销售收入。施用这种有机肥,可使粮食作物增产10%,降低化肥施用量10%。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年消化80万吨秸秆的泉林催生出秸秆收购业,进而带动起秸秆收储和运输物流业的发展。过去农民一烧了之的秸秆,如今身价倍增。目前,泉林共在山东聊城、菏泽、济宁等地市以及河南南乐、江苏沭阳等县设立了600多个千吨点。按每亩秸秆产量240千克,每吨秸秆价格550元计,每亩能为农民增收130元。眼下,泉林正在建设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纸浆造纸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会为农民带来8亿元的秸秆收入。
多元发展,本色造纸打开新空间
看过泉林本色纸生产工艺之后,就会颠覆“纸越白越好”的老观念。
泉林参与制定的《纸和纸板亮度(白度)最高限量》国家标准已经在2010年12月1日颁布实施,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把纸张白度“不准低于多少”改为“不准高于多少”。“不漂白的本色纸已经引起了一些木浆企业的模仿。”李洪法说。
连续3年成为山东省高考试卷专用纸张,通过了美国FDA和欧盟食品级检测,最近又赢得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高度认可并有意引进……泉林本色纸让人刮目相看。
泉林利用秸秆纤维的本色浆生产的本色纸,在生产过程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不含任何漂白化学药品和增白剂,不含二恶英。同时,本色浆比传统漂白草浆节能20%,吨浆节水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每吨生产成本比传统漂白草浆低1500元,更减少了废水排放。
同时,泉林还以麦草浆为原料,开发出本色餐具、包装盒等系列产品,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可作为直接与食物接触的产品,达到100%的完全降解,成功走入20多个国家的市场,今年上半年,本色纸出口额同比增长13.75%。
“泉林草浆造纸技术的突破,对我国及世界上其他农业密集地区意义非凡。”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党委书记曹振雷说。
如今,泉林集团已不再只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造纸企业,而成为能够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依靠技术创新,泉林不仅实现了真正的转方式、调结构,还为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下一步,他们的目标是把泉林纸业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秸秆制浆造纸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球纸业1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