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池窑热修
5.5.1 热修时所用的管型工具必须留有排气孔,排气孔不得留在浸水冷却段。
5.5.2 热修工操作时严禁穿戴化纤制品,在超过50℃以上的区域进行热修时,应穿戴耐热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热修中穿戴的劳动保护用品不得结死扣。
5.5.3 替换池壁砖期间应使窑温、窑压较正常运行时适当降低。替换之前,为池壁砖过薄,必须临时附上花板(铁板),以防玻璃液漏出,替换新砖时应注意换火,并应使新、老砖间砖对砖、缝对缝,以免顶新砖时,两边的“膀”跟着往里走。
池壁砖顶好后,必须马上通风,然后拆除钢件,及时将池壁角钢固定牢靠,安装正常保窑风管,吹风冷却。
5.5.4 热修蓄热室前应在蓄热室与小炉之间插入水源可靠的水冷闸板,然后拆除蓄热室门和格子砖并进行更换,新格子砖码放宜采用西门子式。
5.5.5 下烟道清扫和检查前,必须切断火焰换向的控制线路,以排换向机构动作的可能性;下烟道的工人应戴安全帽、防毒口罩和带救护用的绳子,烟道上面应设专人监护。
5.5.6 检查大碹或清扫碹顶时,操作人员应站在碹顶金属平台上,并应由2人以上同时操作。
5.6 全电熔和电辅助加热窑
5.6.1 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或熔化含有高挥发性组分的玻璃、透热辐射差的玻璃和难熔玻璃时,宜采用全电容或电辅助加热技术。
5.6.1.1 硼硅玻璃、乳白玻璃、铅晶质玻璃等含有高挥发性组分的玻璃熔制宜采用全电熔技术。
5.6.1.2 池窑熔化区、澄清区、流液洞工作口处以及料道等部位宜采用电辅助加热技术。
浮法工艺的锡槽、退火窑宜采用电加热;平拉法退火窑,有条件时亦可用电加热技术。
采用电加热时,工作池应安装接地电极。
5.6.2 每个电极的电缆应分开布设,电缆和电极支架、窑炉钢结构的绝缘应良好。大电流电缆线桥和穿孔应有防止产生涡流发热的措施。电极支架应对窑体绝缘,也应对地绝缘,并应装上玻璃纤维或无机纤维织成的防护装置。
5.6.3 电极接头区包括相应的池窑侧墙或池底,应以栅栏界出电气操作区,并设置指示或警告标志。
5.6.4 窑炉运行时带电部位的维修工作(例如松紧螺纹接头,调整电极等),应在断电状态下进行,必须使用电极供电线路上的主开关及隔离开关分闸。
5.6.5 冷却用的软水管应采用承压不低于0.5MPa的橡胶软管,并应通过绝缘段与使用部位的电气设备隔离,电阻不小于10kΩ。管道直径为25mm时,要求绝缘长度不短于2m。
5.6.6 电熔窑或电助熔窑的出料口、取样或操作门的部位,应远离电极,以使对地电压最小。
5.6.7 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工作时应使用绝缘工具、穿戴绝缘的防护用品,在绝缘垫上操作。
5.6.8 电熔窑必须设置接地电极以监测接地电流的变化,接地电流应与报警和主开关(负荷开关)的紧急断开相联锁;设置对地电压测量装置,对各电极的对地电压进行监测。
5.7 坩埚窑
5.7.1 坩埚窑宜采用烧高热值燃料的换热式坩埚窑;半煤气或直火式坩埚窑应逐步取消。
5.7.2 窑顶(炉盖)应沿窑边砖用窑箍加固,窑顶上部应设排热罩。
5.7.3 窑墙外应安装升降式水幕隔热降温装置或隔热挡板。
5.7.4 烧油的换热式倒焰窑,油枪的安装位置应使最高温度点在窑膛中心,燃烧完全和喷火口不易烧损,装卸油枪方便。
5.7.5 坩埚窑周围应留有不少于6m的作业地带;操作场地应设有的送风降温设施。
5.7.6 移送装有玻璃液的热坩埚时,必须使用吊车或其它机械装置。坩埚在移动中必须保持平稳,移动线路必须保持通畅,不得在操作工人上方通过。
5.7.7 清除坩埚里的热玻璃液时,必须采用特制的长柄工具。
6 成形与退火
6.1 一般要求
6.1.1 运行中的成形及退火设备,在无确切可行的安全保证条件下,不得进行调整和检修设备,更不得攀登在运行中的设备上进行操作。
6.1.2 浮法冷端系统、引上法的引上机、日用玻璃成形机及退火窑等产生碎玻璃的部位,应设置投放碎玻璃的仓(罐、筒、车);设置在楼板处的仓口应有防止人员坠落的格网。
6.1.3 从退火窑敞开部分清理碎玻璃等杂物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吊钩、刮板、刷子等),距离适当位置进行操作。
6.2 平板玻璃成形
6.2.1 浮法成形
6.2.1.1 锡槽厂房的宽度,应考虑锡槽两侧拉边器、排管冷却器、冷却水包等插入或拉出的操作面积。锡槽外侧到厂房内墙净距6-8m。
6.2.1.2 锡槽的整体结构应严密,其钢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应符合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应考虑高温工作条件下的膨胀变形影响。
a. 槽底采用耐火砖或烧结耐火混凝土,外面用钢壳封包;固定式胸墙外面应用钢板封包;顶盖上部采用密封罩。
b. 操作孔、观察孔等处应严加密封。
6.2.1.3 锡槽前的流道上应设置材质为耐热钢的安全闸板和材质为耐火材料的调节闸板;安全闸板要求升降快速、灵活,可手动和自控;调节闸板应有升降高度显示装置。
6.2.1.4 锡槽保护气体为氮与氢的混合气,混合气中氢气的含量应为5%-10%(按体积比),使用压力为2-5kPa。停气时应先停氢气后停氮气。
6.2.1.5 锡槽加锡、取样及锡液表面氧化物清理时,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不得使用铝或铝合金工具。加锡工具及锡锭不得与水接触。
6.2.1.6 锡槽操作时不得触及锡槽顶部的加热元件。
6.2.1.7 锡槽前后端可用水冷、风冷或氮气冷却,槽底应用风冷。
锡槽冷却风机宜布置在锡槽厂房的底层或熔化工段底层,应相对集中,应设减震、降低噪声设施。
6.2.1.8 锡槽运行中遇突然停电停水,应立即落下安全闸板并将主传动置于零位,然后迅速抽出锡槽内的冷却水管、拉边器、挡边轮(若短时间停电而不停水可不抽)。
6.2.1.9 锡槽放锡宜采用“锡液自流放锡技术”或“虹吸放锡技术”,不宜采用人工掏舀法。
6.2.2 平拉法成形
6.2.2.1 成形室、平拉机组传动站一侧,应留出一定面积,为不停炉换转向辊及平拉辊的操作区。
6.2.2.2 转向辊、平拉辊材质为耐热钢,并采用风冷。转向辊应能上下升降、前后移动。
6.2.2.3 平拉机组应有不停炉换辊、快速抛光、跑边和断板报警、转向辊应能上下升降、前后移动。
6.2.2.4 烧砖窑宜设在成形室同一楼面上。
6.2.2.5 更换转向辊或平拉辊时,操作区宜设移动式送风降温设施。
6.2.3 引上法成形。
6.2.3.1 引上室前的净距不小于8.5m,引上室后的净距不小于4.8m。修边楼层的空间高度不大于3.3m,采板楼屋架下弦至引上机顶面的距离应不小于5m。梁、柱布置时应不影响生产操作。
6.2.3.2 确定修边楼层与引上机的相对高度位置时,应便于引上机侧门的开启、清理碎玻璃和更换石棉辊子等的操作。
6.2.3.3 引上机四周楼板的开洞,应满足安装及检修要求;引上机与四周楼板之间,应加防护盖板。
6.2.3.4 引上机的设计与安装,应保证引上机运行时传动平稳,便于清理碎玻璃,且碎玻璃不易掉入引上室内;引上机膛的退火带应有较好的密封性。
6.2.3.5 有槽法引上应加强馒头碹玻璃液指标温度的控制,无槽法引上应加强玻璃液流动层深度的控制。在玻璃渐冷过程中应加强引上窑和机膛保温,合理配置烧边火。调整冷却用水温水量,减少玻璃渐冷过程中的炸裂,保证生产稳定。
6.2.3.6 为供给烧边和燎裂子使用的燃气而设置的汽油气化室,其汽油供气总管上必须设置阻火器。
6.2.3.7 引上机可控硅调速装置的倒顺开关必须有醒目标志;引上机停车检修或试车,必须有专人负责电气开关,或悬挂醒目标志。
6.3 日用玻璃成形
6.3.1 一般要求。
6.3.1.1 批量大的普通空心玻璃制品(瓶罐、器皿、仪器、灯泡、保温瓶胆等),应尽量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连续式机械成形;批量小的特殊产品可采用手工成形。
6.3.1.2 成形机应设置在熔制车间的高跨部位,当熔制车间采用两层布置时,成形机安装楼面(二层)高度不宜小于4.2m。
6.3.1.3 料道采用气体燃料预混合岐管加热时,供气管应安装由压力开关和电磁阀组成的防回火安全装置或由爆破头和电磁阀组成的回火保护装置;料道采用电加热方式时,应执行本规程5.6节有关条款的规定。
6.3.1.4 供料机的料盆,料碗,冲头和料筒等宜采用优质耐火材料制品,料盆周围及其与铁壳之间宜采用低导热的陶瓷纤维或其它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6.3.1.5 供料机平台宜采用花纹钢板制成,其宽度不得小于1.2m,平台边缘应设防护栏杆及挡沿;由成形机所在地面通行供料机平台的扶梯应为钢制防滑斜梯。
6.3.1.6 生产中小形空心玻璃制品时,供料机放料槽的直径;单滴料不应小于200mm,取滴料不应小于280mm;斜度不应小于40°。
6.3.1.7 成形机的布置应保证操作、检修和通风降温所需的合理净空间距。
a.多台行列机宜纵向平行布置。六段双滴以上的大型行列机离墙间距不宜不于3m,行列机之间不宜小于4m。
b. 自动压杯机离墙间距不宜小于2.5m,压杯机之间不宜小于4m。
c. 其它类型成形机的布置可参照执行。
6.3.1.8 玻璃瓶罐应尽量采用性能先进的行列式制瓶机进行生产;行列式制瓶机应具有定时定量自动润滑系统,在排气处装有消声器。
6.3.1.9 行列机底盘周围宜设置宽约300mm的环形钢制槽盘,用以集中生产过程中含油废水;从地面收集的油水混合物应进行油水分离后方可将水排放。
6.3.1.10 玻璃制品热模成形时,应使用产生油雾污染少的脱模润滑剂。
6.3.2 劳动安全
6.3.2.1 换料盆前必须将料道玻璃液用闸板卡死,并通风或用水冷却;换料碗时必须把料筒降到最低位置。
6.3.2.2 供料机排放玻璃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