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制定地膜新标刻不容缓

发表时间:2015/01/24 00:00:00  来源:会员提供  浏览次数:16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由于地膜增产效果明显,近几年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国每年地膜投入量约为120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亿亩,涉及棉花、玉米、花生、大蒜等40多种农作物,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说,农田地膜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如不加以解决,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这已经是在垃圾堆上种庄稼了!”新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秦晓辉说,农民们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无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成为农田的永久垃圾。

    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民对残膜带来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简单清理一下,满地的残膜很快就被新铺的地膜覆盖了。大块残膜往往被就地焚烧,或干脆弃置田间地头;在不少地方,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一些残膜甚至混入秸秆、牧草,毒死误食的牛羊……

    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高新节水等技术,但作物的增产效果基本被残膜抵消。农田地膜残留潜在的后果还难以估量。残膜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还无法预判。

    如何应对这一“白色灾难”,专家们开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药方。然而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国还缺少有效的残膜回收机械,以及真正实用的可降解地膜产品,使得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难重重。

    鉴于“白色污染”不断蔓延的态势,一些农业部门的专家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尽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产的国家标准,建议把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先纳入农资补贴的范围,引导鼓励农民使用相对较厚、易回收的地膜。

    另外,还宜加大投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地膜回收工作,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地膜生产、使用、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运转机制。